Bloom's Taxonomy
Bloom's Taxonomy 說明
Bloom分類法(Bloom's Taxonomy) 由 Benjamin Bloom 及其合作者於 1956 年提出,是一套分層的教育目標分類框架,用於描述和評估學習目標。2001 年,該框架被修訂,從原來靜態的名詞改為動態的動詞,以更好地反映學習過程的動態性。
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
修訂後的分類學將認知過程分為六個層次,從簡單到複雜依序為:
- 記憶(Remember):辨認(recognizing)或回憶(recalling)資訊。
- 理解(Understand):透過詮釋(interpreting)、舉例(exemplifying)、分類(classifying)等方式理解資訊。
- 應用(Apply):將知識用於實際情境,如執行(executing)或實施(implementing)。
- 分析(Analyze):將資訊分解為組成部分,以探索其結構或關係。
- 評價(Evaluate):根據標準進行判斷,如檢查(checking)或批判(critiquing)。
- 創造(Create):將元素組合成新模式或新解決方案,如生成(generating)、規劃(planning)、生產(producing)。
四種類型的知識
此外,修訂版還強調了四種類型的知識:
- 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術語和具體細節。
- 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分類、原則、理論和模型的理解。
-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特定技能、技術和方法的知識。
-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對認知過程的覺察與調節,包括策略性知識和自我認知。
課程設計應用
Bloom’s Taxonomy 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方法來定義學習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與評估方式。以下是具體應用方法:
1. 設定學習目標
- 根據分類學的層次,清楚定義學生在不同階段應達成的目標。例如:
- 記憶(Remember):能列出某概念的關鍵術語。
- 創造(Create):能設計一個整合課程概念的研究計劃。
2. 設計教學活動
- 活動應與目標對應的認知層次相符:
- 記憶(Remember):能回憶臨床同理心的基本定義及相關概念。
- 理解(Understand):能解釋同理心的理論基礎和其在臨床互動中的角色。
- 應用(Apply):能在模擬情境中使用同理心技巧。
- 分析(Analyze):能分析臨床同理心的有效性及相關影響因素。
- 評價(Evaluate):能根據具體情境,評估同理心技巧的適切性及效果。
- 創造(Create):能設計新的臨床同理心訓練模組或活動。
3. 評估方式符合學習目標與教學活動
- 設計評估工具時,需確保其與課程的學習目標和教學活動一致:
- 記憶(Remember):選擇題或填充題。
- 分析(Analyze):分析模式或找出錯誤的任務。
- 創造(Create):期末專案或研究報告。
4. 由淺到深的課程設計
- 課程結構應由基礎知識逐漸過渡到高階思維:
- 初期單元聚焦於 記憶(Remember) 和 理解(Understand)。
- 高階單元挑戰學生進行 評價(Evaluate) 和 創造(Create)。
5. 整合知識類型
- 在課程中平衡四種類型的知識:
- 起初介紹 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
- 透過模擬練習加強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並將其應用於 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的理解。
6. 強調反思
- 透過後設認知策略提升學習深度:
- 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
- 要求學生反思學習過程與成效。
Armstrong, P. (2010). Bloom’s Taxonomy. 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Teaching. Retrieved [2024-12-25] from https://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blooms-tax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