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的層次、步驟與範例 20230209
As others (e.g., Wispé, 1986) have pointed out, there are nearly as many definitions of empathy as there are scientists who study this phenomenon. (Zaki, 2014)
什麼是同理心
在此我將同理心定義為一個多面向的能力,涉及認知層次以及行為層次。其涉及:
- 能夠理解病人的內在狀態(想法、感受)、以及為什麼會有該內在狀態的能力
- 想法:對於事物的看法、需求以及問題。
- 感受:情緒感受。
- 為什麼會有該內在經驗的原因:病人的觀點、思考的方式、看待事物的方式與習慣等。
- 能夠與病人溝通並確認所理解到的內在狀態的能力
- 基於對於病人的理解,能夠溝通提升病人接受專業治療意願的能力
基本上同理心是認知能力[1],但在此還需要包含如何透過溝通與對方傳達自己的同理,需要溝通技巧的配合才能展現。在行為層次上,同理心與溝通能力密不可分。
同理的目的
與病人溝通對話通常是帶有目的的。病人想要從醫療專業人員這邊獲得醫療問題上的解答,而醫療專業人員想要正確地理解病人的需求,以及可以順利地完成醫療專業行為。同理心的使用,並非是在解決病人的問題或是需求,那個主要醫療專業。同理心的目的在於:
- 安撫情緒,建立關係,以使治療順利進行
- 正確掌握對方的問題、需求以及當下狀態
- 促進有效溝通以設定目標
- 討論如何因應讓病人可以接受
同理的步驟
對話的過程當中如何做到能夠同理他人?以下提供一個理想的步驟。實務上,其中部份的步驟(例如:釐清線索、理解與確認)可能會被跳過。可能是因為病人的訊息說地很清楚,或是醫療人員覺得自己的理解正確應不需要再確認。跳過這些步驟不一定最後無法完成回應使病人感到被同理。但若按照這個步驟來進行,可以避免錯誤理解的情況發生。
基本的行為態度
在同理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基本的行為態度是從頭到尾都需要保持的。
- 說明:整個過程應該保持的基本態度或是行為方式
- 內容
- 專注傾聽
- 保持開放,不遽下結論
- 不做令人分心的行為
- 停止評價
- 知道每個人的觀點是不同的
- 自我覺察是否違反前述基本行為態度
同理的步驟如下:
同理情境發生
- 說明:病人展現需要被同理的線索。
- 線索:
- 病人透過口語表達想法、情緒、需求
- 病人的肢體行為顯示病人可能處於某種情緒狀態(通常是負面的,例如緊張、不安、絕望)
- 病人不願意配合進行當前的治療或是評估
覺察與釐清線索
- 說明:治療師需覺察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同理線索,並對於病人表達得不清楚的線索進行釐清。對於病人明白表示的口語訊息通常能夠正確的理解,但對於曖昧不清的口語訊息或是非口語的訊息,需要加以釐清,以免做出錯誤的理解。
- 例如:「你是說…?」、「你的意思是…?」
- 要做的行為
- 覺察同理線索
- 釐清線索
- 重述
- 開放式問題探究
- 不要做的行為
理解與確認
- 說明:對於病人所展現的同理線索形成理解(也就是醫療人員對於同理線索的解讀),並向病人確認所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
- ※「覺察與釐清線索」所要釐清的是病人所表現出來的線索內容。而「理解與確認」所要確認的是醫療人員的理解是否正確。
- 例如:「聽起來,你想要…?」、「你想要…是不是?」
- 要做的行為:
- 開放式問題探究
- 若理解正確,則進到下一步,給予同理回應。
- 若理解錯誤,則回到上一步,重新釐清所接收到的訊息。
表達回應
- 說明:基於前一步所形成對病人的理解給予回應。回應的方式包含了表達理解對方、進一步詢問、具體說明理解的內容、給予肯定、安撫情緒、提供建議…等。
- 回應原則:若有情緒,優先回應情緒,按照情緒、想法、問題的順序回應。
- 回應情緒:
- 說明:幫助病人辨識、覺察自身的情緒狀態並對這樣子的情緒狀態表達理解與接納。
- 要做的行為:
- 情感反映
- 贊同與肯定有助於治療的特定行為
- 與病人分享共同經驗
- 傳遞希望或是給予合理的保證
- 不要做的行為:(待)
- 回應想法:
- 說明:釐清確認所理解到的病人想法,並給予回應
- 要做的行為:(待)
- 不要做的行為:(待)
- 溝通如何解決問題:
- 說明:充分理解病人的需求後,以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提升其參與的意願。或做出相對應的調整並說明決策過程。
- 要做的行為:
- 以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明
- 說明決策過程
- 提出具體建議並與病人討論之
- 不要做的行為:(待)
確認接收同理
- 說明:治療師向病人表達同理之後,要確認所傳遞的訊息是否被接收。病人可能會以口語表達迴饋(無論有沒有接收到同理),但許多時候也可能是表現在態度、表情、肢體語言、行為上,而不一定有明確的口語回應。若治療師不能判斷,需以口語確認。
- 若病人已接收到治療師所表達的同理訊息,且病人對於治療師的回應沒有補修或是想要修改之處,那麼便結束這一輪的同理步驟。
- 若病人對於治療師的回應有回饋,包含提出新的線索、修改或是補充自己先前的說明,這時需回到第2步,重新釐清新的線索。
- 若病人並未接收到治療師所表達的同理訊息,這可能是表達回應的方法選擇上的錯誤。這可能是因為在理解上並未掌握到病人最關心的核心所導致的。也有可能病人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想法有所一些改變,或者是本來病人沒有想清楚的事情在溝通過程中想清楚了。因此這時最好是從頭重新和病人釐清所接收到的線索、治療師所形成的理解是否正確。這個釐清的過程,也讓治療師有時間重新擬定表達回應的方式。不過,若醫療人員有其他的考量(例如時間),則可視情況應變。
補充說明
要達到較深入的理解並給予較全面的同理回應,並非是可以一次到位的,因為其中需要有許多的理解與確認,我們不一定有辦法第一次就有正確又全面的理解,需要在和病人溝通的過程當中不停的保持覺察與修正。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步驟當中循環多次。
例如一開始病人可能只願意透露一些想法,在初步對於表面的線索給予回應之後,病人可能願意說明更多,讓治療師有更全面的理解,而可以給予更全面的回應。
此外,也可能病人不願意透露更多,或是沒辦法說明得更清楚。在有時間的限制之下,醫療人員也不可能無限制地不停嘗試下去。在無法正確地理解的情況下,保留稍後討論的空間,讓話題轉換到另一個地方,並讓對方知道若願意可以稍後再補充說明,或是再回到這個話題,也許是選項之一。
同理的層次
我將同理行為分為0~4個等級,針對醫療人員在對談所能完成的目標來區分等級。等級越高越能夠對被同理者有較全面性的理解,也能夠讓被同理者感受到醫療人員所表達的同理心。
等級0、1並沒有走完整個同理的步驟,等級2以後才算有走完整個同理的步驟。故等級2設定為一般至少要達到的標準。要注意的是,等級2以上的等級,都適用同樣的同理步驟,但不一定是走一次完整的同理步驟就可以完成的。可能在過程中有多次的重新理解或是修改表達回應的方式。所以是要看整個對話完成時,完成了哪一個等級的目標來做為評分的目標。而不是同理的步驟走到哪一步。
若給予回應之後病人未接收到被同理的訊息,醫療人員應該要進行調整,視最後能做到哪一個目標來評分。若因為時間或是其他因素未能調整至病人能夠接收到同理,以過程中做到的最高等級減0.5為評分結果。
以下以病人表示有吞嚥的困難的情境舉例說明
同理等級 | 名稱 | 說明 | 例句 |
---|---|---|---|
0 | 無同理 | 忽略病人透露的同理線索或是敷衍地回應 | 喔…/ 好…聽起來說話也有困難/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 |
1 | 表達傾聽 | 表現出願意傾聽的行為,但未回應病人的問題、需求或是情緒。 | 恩!恩!好我明白了。 |
2 | 表達理解並給予回應 | 對病人表達的內容表達理解(並未顧及言外伴隨的情緒需求或是深層感受) | 好那我們會針對吞嚥困難這一點來做練習,讓我們吞東西可以順利一點。 |
3 | 更深入理解意義或重要性 | 對病人表達的內容表達理解,並想進一步瞭解病人表達的內容背後的情緒、對病人的意義或是重要性 | 好我明白了。不好吞東西對生活有沒有什麼影響? |
4 | 全面性回應 | 對病人表達的內容以及背後的情緒、對病人的意義或是重要性表達理解 | 吃東西變得這麼困難,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能多吃,還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真的很辛苦。我們會針對這一點來做練習,讓我們吞東西可以順利一點,比較好過一點。 |
註:註:若病人並未接收到同理訊息,等級下降0.5 |
討論與可能的問題
- 愈高等級的同理行為展現治療師愈願意理解病人,故在表面的線索所展現的訊息之外,治療師表現出想要理解更多的行為與意圖。病人不一定願意說更多,或是不一定有能力可以說得清楚。然而,真誠地表現出願意理解的行為也有一定程度的達到行為同理的功能。但是在行為尺度要注意掌握,否則有可能強加自己的錯誤理解或是行為在病人身上,反而引起反感。[2]
- 評分並未考慮效率,誰比較快可以給予全面的回應。只要最終能夠完成目標即可達到該等級。
- 同理回應等級僅針對回應的目標做到哪一種程度給予原則性的判斷/評分,但並未對回應的過程給予評分。
- 「痛到想死對不對?你應該會失眠吧?」
- 「這個疼病讓你非常難受吧?對睡眠有沒有影響?」
- 針對「不應該做的行為」是否要扣分以及如何扣分?
註解
見同理步驟中,基本的行為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