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認知測量方法的思考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有許多的定義,如metacognition the definition所摘要,這些不同的定義大致上與認知歷程的監控,又或是對於認知歷程的覺察以及評價有關。

如何測量後設認知能力是一個問題。目前對於後設認知有幾種測量的方法,包含了量表以及認知作業。雖然這些後設認知量表號稱要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但以量表來測能力總不太能夠說服人。而過去若用認知作業來測量後設認知的能力,通常是以作業表現以及跟受測者的自我評價間的相關作為指標。這種作法有可能會受到受測者的作業表現所限制(在計算上),而且這兩者間的關係在不同的研究中也不穩定。雖然近來有利用信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來計算後設認知能力的方法,不過這個新方法還需要更多相關的驗證。

Garfinkel等人(2015)[1]提出在進行內感覺覺察能力知研究時在測量上應該將之分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層次,他們的看法或可以提供思考後設認知如何測量時可能的方向。這三個層次為:

從Garfinkel等人(2015)的觀點,利用量表、問卷等方法詢問所得的個體主觀認知自己的行為表現有多好、自己有多少信心程度等,都是自己對於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的程度才是覺察(awareness)。

這三個層次彼此獨立這一點是Garfinkel等人的假設。然而在他們所研究的資料中卻發現,accuracy較高的那一群人,他們的accuracy和awareness是顯著的正相關,但accuracy低的那群人則是無關。

究竟這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為何是未來可能可以進一步檢驗以及探討的問題。


  1. Garfinkel, Sarah N., Anil K. Seth, Adam B. Barrett, Keisuke Suzuki, and Hugo D. Critchley. “Knowing Your Own Heart: Distinguishing Interoceptive Accuracy from Interoceptive Awareness.” Biological Psychology 104 (January 2015): 65–74.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14.1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