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回應等級

同理回應等級

同理回應等級是針對同理過程中治療師給予病人的回應所能達到的目標給予等級評分。如下表,我們將同理回應等級分作0 ~ 7級。同理回應等級越高,治療師的同理能力越高,對病人的理解越深入,對病人的回應越全面。

同理等級 治療師的角度 病人的角度
0 忽略或是敷衍病人 感覺不被重視
1 專注傾聽 感覺想說的話有人願意聽
2 理解表面的同理需求 感覺自己說出來的同理需求可以被理解
3 理解深層的同理需求 除了感覺自己說出來的同理需求可以被理解,還能感受到治療師對我有深層的瞭解。
4 嘗試回應表面的同理需求 感覺治療師有想要解決自己說出來的同理需求
5 回應表面的同理需求並確認被接受 感覺自己說出來的同理需求可以被理解且能夠到滿意的回應
6 嘗試回應深層的同理需求 感受到治療師對我有深層的瞭解且願意幫我解決自己說出來的同理需求
7 回應深層的同理需求並確認被接受 感覺自己說出來、或沒說出來的同理需求都可以被理解且能夠到滿意的回應

專有名詞說明

以下為同理心訓練課程中會提及的專有名詞,所有的名詞都是以臨床為使用的情境。

同理心

同理心定義為一種多面向的認知能力,涉及能夠理解病人的同理需求(特定的問題、情緒、想法,詳後說明)的能力,能夠與病人溝通並確認自己的理解,以及基於對於病人的理解,能夠溝通提升病人接受專業治療意願的能力。

同理需求

同理需求指病人的問題情緒或是想法。同理需求分為表面的同理需求以及深層的同理需求。表面的同理需求定義為病人藉由言語或行為直接表達出來,可以被治療師直接辨識的同理需求(但不包含深層的同理需求)。深層的同理需求定義為表面同理需求對病人的意義、重要性、或產生的原因,或是病人不願輕易顯露或是病人自身也不自覺的情緒或想法。
例如病人在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評估,綁鞋帶過程中垂頭掉淚顯露的難過情緒,這個難過的情緒是表面的同理需求。病人因為這麼簡單的動作也沒辦法做好,因此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與未來感到不安,故表現出難過的情緒。這個難過背後的原因則是深層的同理需求。有高度同理能力的治療師在評估的過程中看到病人垂頭掉淚可能不需經過進一步的探問也可以馬上猜測到病人難過的原因,但這個難過的原因不會因為遇到有高度同理能力的治療師就變成表面的同理需求。

同理線索

同理線索指病人溝通時傳達之特定的言語或非語言訊號,治療師可依據其判斷病人可能有同理需求[1]。語言的同理線索是病人說出來特定的言語內容,包含了病人說出同理需求,或是說出違反治療師的預期,需要進一步瞭解的話。前者例如說出想要被理解或是解決的醫療問題,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又或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對於復原進度的期望);而後者例如病人口頭拒絕配合進行治療相關任務。

非語言的同理線索則包含了言語內容以外的其他溝通訊號,包含臉部線索(如表情、眼神、凝視方向…等)、聲音和言語相關線索(又稱為副語言,是言語中文字內容以外的部份,如用詞、語調、音高、音量、速度、停頓…等)、身體線索(如姿勢、點頭、身體面向的方向…等)以及互動行為(如人際距離、輪流發言、同步性…等;詳見附錄見附錄值得注意的非語言訊息)。

語言與非語言的同理線索常伴隨出現,但非語言的線索種類多元,素材蒐集相對困難。本課程所提供的範例主要著重在語言同理線索,但也會包含部份較常見的非語言同理線索。

同理歷程

同理歷程指從病人表現同理線索被治療師覺察,到相關對話結束的整個溝通過程。

各等級說明

0.忽略或是敷衍病人

若治療師無視病人表現出來的同理線索,忽略病人所傳遞的同理需求,沒有給予病人回應便轉換話題,或是敷衍地回應病人,這些行為都屬於第0級,忽略或是敷衍病人。

1.專注傾聽(言行指標在本文要提及)

表達專注傾聽是具同理地與人溝通的基本行為態度。需表現出專注於與病人的對話,不隨意打斷。對話過程中適時地給予病人一些迴饋,以鼓勵或協助病人把同理需求說完整、說清楚。

具體的要做到的言行包含與病人眼神接觸、以簡短的口語回應或者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正專心聽著(如:點頭、正對病人、身體微前傾)、非必要時不打斷病人的發言、必要時追問或是引導病人表達同理需求。

一些會令人覺得治療師沒有專心於對話的行為千萬不能做,像是一直注意時間或是轉頭看其他的人事物。另外,傾聽的重點在「聽」,而不是回應。在讓病人將想要表達的表達完整之前,不要急著打斷病人的發言、給予建議。要給予建議要等到病人的表達完之後再進行。

2.理解表面的同理需求

若治療師表現出能夠理解病人表面的同理需求,並能夠跟病人說明自己的理解並做確認,同時病人也確認治療師的理解正確。如此便達到至少第2級的同理回應。

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治療師需要在口頭上向病人說明自己的理解,並向病人確認理解是否正確。因為同理他人是一個理解的歷程,為了確保理解的正確性,說明與確認是必要的步驟。

具體的要做到的言行除了「專注傾聽」應該做的之外,還包含具體說出對於病人表面的同理需求的理解、以治療師自己的語言重述與摘要病人表達的需求、確認/釐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但在說明自己的理解時需注意語氣。因為理解是治療師在接收到同理線索之後的推論,最好使用疑問句跟病人確認,例如「聽起來…是不是?」,或是「想跟你確認一下,…我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不要使用強烈的語氣斷定自己的理解,例如「你一定是…」。

在理解病人的過程中,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太快的妄下判斷,或是評價病人的同理需求。否則可能會阻礙自己的理解,或是讓病人感到不被理解,增加溝通的困難。

3.理解深層的同理需求(深層的理解是有條件的,補充)

除了做到等級2之外,若治療師能夠察覺到病人未直接表達的深層同理需求,而在必要的追問、探究之後能夠理解病人未直接傳遞的言外之意,而病人也確認治療師的理解正確。如此便達到等級3。

深層的同理需求指的是在病人言語、行為的表達外,需要經過治療師額外的推敲才能理解的同理需求。包括表面同理需求對病人的意義,重要性或該需求產生的原因,或是隱含的情緒、想法。

例如有一位中風的病人非常想要解決吞嚥時容易嗆到的問題,並對這個問題表現出超乎治療師預期的擔憂。「吞嚥時容易嗆到」就是表面的需求。而為什麼他這麼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則是深層的需求。在這個例子中,「因為容易嗆到,他不敢一個人吃飯,怕出事沒有人救他」這個是他為什麼這麼想解決這個困擾的原因,也是為什麼他會表現出超乎治療師預期的擔憂。理解到這個原因,才算是有理解深層同理需求。

要注意的是,並非每個對話的過程中都需要做到理解深層的同理需求。深層的同理需求並不一定存在,就算存在病人不一定有自覺,也不一定想要討論或是透露。也因為深層同理需求是需要經過推敲的,在理解上需要花時間探究,回應的處理也比較耗費心神。因此,是否要理解深層的同理需求是有條件的。包含

  1. 深層同理需求存在
  2. 病人願意談論深層同理需求
  3. 治療師判斷有處理深層的同理需求的必要
  4. 治療師有足夠的時間或是心力處理

若治療師判斷可能有深層同理需求的存在且應該處理,應該進行必要的追問與探究,協助病人表達或是釐清。如果病人不願意進一步多談,不宜強求,但應告知對方自己保持歡迎的態度,病人有需要時願意傾聽。

具體應該做到的言行包含觀察及解讀病人的「口語」及「非口語」表達及「副語言」,如此才能覺察到可能的深層同理需求;詢問病人是否願意討論其感受或想法,追問或引導病人進一步表達想法、感受、同理需求,因為病人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保持開放,不遽下結論。要具體說出對於病人的深層同理需求,如此才能向病人確認/釐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深層的同理需求可能牽涉病人的價值觀或是心理需求,切勿否定、評價或批評病人的同理需求。

4~5.回應表面的同理需求並被接受

若治療師能夠嘗試針對病人表面的同理需求給予回應並確認病人是否接受治療師給予的回應,隨著病人接受回應與否分別可以達到同理等級4或5。回應的方式大致可以根據同理需求分為三類,分別是討論同理需求/問題合適的處理方式、回應病人的情緒以及支持病人的想法。

在討論同理需求/問題合適的處理方式時,可以提出具體建議並與病人討論建議的可行性,也可以在專業判斷下提供病人合理的保證。注意同理心的角色並非是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需要仰賴醫療專業的判斷。同理心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促進更有效率的溝通,幫助雙方找到可以接受的方案。

在回應病人的情緒時,可以按照情緒的類型給予不同的具體回應。少部份的情況下病人表達正向的情緒,這時不要潑病人冷水,可以與之分享共同經驗、給予贊同或肯定。而大部份的情況病人會表達負向的情緒,可以合理/正當化病人的情緒感受、傳遞希望、給予鼓勵、表達願意傾聽的意願,讓病人可以訴說/抒發。若當下情緒太強難以繼續治療的過程,也可以適時的給予空間或是時間自我調適。

在回應病人的想法時,治療師不一定要同意,但切勿批評。具體回應方法包含合理/正當化病人的想法、對病人的想法表達理解、提出具體建議並與病人討論之、表達陪伴的意願、或贊同與肯定其有助於治療的特定行為。

病人的同理需求也可能是複合式的,同時有情緒、問題等多種需求。在遭遇複合需求時,回應需要以情緖→想法→問題的回應順序為原則。先回應情緒,最後再試著討論可行的問題解決方式。因為情緒容易佔據心神,干擾理性判斷,情緒高漲時也比較難以溝通。故在回應時須僅記這個回應順序的原則。

6~7.回應深層的同理需求並被接受

在同理回應等級6、7中,治療師除了回應病人的表面的同理需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能針對病人深層的同理需求給予回應。

具體應做的言行與回應表面的同理需求一樣,唯深層的同理需求通常具有較高的情緒以及對於病人的重要性,故在回應時要特別注意語氣,不要讓病人感覺被強迫,容易招致反彈。

言行指標

如同等級4~5,但目標需涵蓋到深層的同理需求

基本行為態度

在同理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基本的行為態度是從頭到尾都需要保持的。

各同理回應等級言行指標

![[同理等級與言行指標.pdf]]

討論與未解問題

Discussion

  • 若包含多個表面同理需求,是否回應的同理需求越多越高分?或是應該分屬多個不同的同理情境?
  • 情緒、想法、問題,這三種同理需求是否需要的同理能力高低有別?
  • 雖然達到相同的等級所要求的行為,但是否仍能從治療師的語氣、態度、內容進一步區分出同一個同理等級內的同理能力高低?例如違反基本行為態度的程度?


相關連結

我們試著提出一個完整的同理步驟。若按照這個步驟來進行,應該可以至少達到等級2。

update from here and here


  1. 治療師對於同理線索的推論並不一定正確,需要經過線索的釐清以及理解的確認才能確認同理需求是否存在以及是什麼,詳見同理步驟 ↩︎